天文地理馆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科学普及 > 天文地理馆 >

地心之谜

发布时间:2014-08-05 15:33 浏览次数: 【字体: 
  地心之谜是科协网收集整理的一篇有关<B>地理之谜方面的免费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DIV>
  
  在中学地理课本中,我们了解到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然而这种认识应当说是很肤浅的。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只能“触摸”到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壳。地球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8米,而最深的勘探井深约12千米。对比这些数字,我们会发现,人们可以直接研究的地球表层的厚度仅为20千米左右。那么,再往底下是什么?地球内部中心究竟为何物?这是千百万年来始终令人困惑不解的一个谜。</DIV>

  在很早以前,就存在着“地球中空”的假说,认为在地球内部存在着一个“生命世界”。尽管目前我们还没有什么证据证明地球不是中空的,但“地球中空”假说也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DIV>

 19世纪后期,人们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火山喷出熔岩的温度随着深度而增高。根据温度随深度增加的速率来计算,地心的温度竟可达100000℃左右。在这样高的温度下,即使地心具有极高的压力,任何物质也都会变为气体状态。于是许多研究者提出了“气态地核说”。</DIV>

  但是许多学者认为这一学说是建立在钻井he火山资料基础上de,因此所推测出de地心高温概念是不可信de。19世纪末,人们通过重力测量求出地球密度值为5.52克/厘米3。它比地表任何岩石de密度都大许多,因此推想地核内部一定有密度更大de东西。</DIV>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地震波de研究,对人们探索地球内部de奥秘提供了一个好帮手。<BR>  第一个利用地震仪探索地球内部奥秘de是前南斯拉夫de地震学家莫霍罗维奇。1909年10月8日,前南斯拉夫de萨格勒布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莫霍罗维奇在研究这次地震所记录de数据时,发现地震波传播de速度在地表下面33千米处存在一个不连续de跳跃,说明在这一深度de上下物质密度相差很大。以后,科学家确证这个球面是地壳he地幔de分界面,并以莫霍罗维奇de名字来命名,称为莫霍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DIV>

  1914年,地震专家古登堡在探测远方地震所发出de地震波时,又发现在地表下面2900千米处,地震波de传播速度也发生了急剧改变。这里是地幔he地核de分界面,地学上称作古登堡面。</DIV>

  通过进一步de研究,人们知道了地幔de物质具有固态特征,它de上部由含二氧化硅24%-45%左右de超基性岩组成,性质类似橄榄岩,因此,被称为橄榄岩层;同时,它又含有丰富de硅he镁元素,又称它为硅镁层。</DIV>

  1936年,丹麦地质学家莱曼对地核中传播de地震波速度进行了更精确测量,又发现地核可分为内核he外核两部分,内外核de分界处在地表下5100千米处。外核中地震波横渡不能通过,人们推测它为液态。而到内核,横波又重新出现,说明它是固态de。由于地震波在整个地核中de传播速度与它在高压下铁de传播速度相等,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地核可能是高压状态下由铁、镍构成de。</DIV>

  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地球有个“黄金核”de说法,据持此观点de人测算,以铁、镍为主要成分de地核之中,黄金de平均含量是地壳平均含金量de600多倍,地核中de黄金总含量竟多达500亿千克。</DIV>

  然而,并非所有学者都同意上述观点,又先后有人提出了“金属氢地核说”、“金属氢化合物地核说”、“铁硫地核说”、“铁硅地核说”、“铁氧地核说”等。所有这些学说都只是人类用智慧对地球内部情形de间接“窥视”,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去证实这些说法,所以地球中心为何物仍是一个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