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公告 > 通知公告 >

2019年科技服务蓝色平台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9-04-26 16:03 浏览次数: 【字体: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科技服务蓝色平台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为主线,突出“高素质公民助推高质量发展”主题,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工作机制,着力加强资源建设和阵地建设,以更高的质量完成科技服务蓝色平台建设,推动新时代科技服务工作全面提升。

  一、加强基础建设,完善科技服务社会化动员体系。
  (一)聚焦阵地建设,创新科技服务方式。
  1.突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推动各村、社区进一步完善“站、栏、员”达标建设,全年新增科技书籍不少于100册,有条件的建成电子阅览室,科普宣传栏全年更换内容不少于6次。开创社会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的新模式,推进基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更好发挥科普基地服务社会的作用。
  2.突出科普活动室创新升级。促进科普活动室与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科普教育基地和学校联动协作,推动科普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公平普惠。
  3.突出互联网+科普建设。强化科普信息化建设力度,完善科普信息化建设体系,创新科普表达方式和工作机制,推动科普领域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和质量意识。充分发挥我市科普大屏全覆盖优势,以科普中国落地应用为重点,积极开展科普e站建设。在社区、乡村和学校等重点公共场所建设一批科普中国示范e站,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面向不同群体和对象,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服务。充分发挥“科普中国”APP作用,每位科普员每天至少推送一篇有价值的科普文章,把更多优质科普信息和资源定向、精准推送给目标人群。
  (二)聚焦队伍建设,凝聚科技服务力量。
  1.加强科普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科普员工作职责,健全完善工作考核和激励机制,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分级培训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普员培训,提升其管理服务科普e站、传播科普信息的能力,促进科普中国落地应用。
  2.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和优秀企业家等“关键人物”作为志愿者参与科技服务工作,建立完善科学传播服务平台,不断壮大科普讲师团力量,深入组织开展科学传播活动,促进群众理解科学。
  3.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科普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积极吸纳医疗、教育、农业等各行业及企业、机关科技人员充实科普志愿者队伍,每个村(社区)建设一支不少于10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鼓励建立科普志愿者社团组织,打造科普志愿者服务品牌,组织开展科普志愿者交流、培训、经验推广等工作。
  (三)聚焦资源建设,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1.整合社会力量挖掘科普“富矿”。加强与镇(街、区)、学校、企业和村(社区)的联系,开展科普需求调查,广发征求群众对科技服务的需求。加强部门联动,开展科普资源征集活动,推进各类科普资源的开放共享,动员科技工作者履行科技服务社会责任,开展具有学科、行业特点的科学普及,促进学术资源科普化。
  2.突出“科普中国”落地全覆盖。以科普志愿者作为社群传播核心,通过二维码下载、订阅、转发等,建立大社群科技传播圈;层层动员、层层建网,加强科普志愿者注册管理,鼓励科普信息员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传播“科普中国”APP的科普内容,大力拓展“科普中国”APP在学校、社区、农村的覆盖深度。

  二、明确服务中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开展“科普益民”行动
  1.组织科普志愿者下基层。开展“喜迎共和国七十华诞,科协在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和科普志愿者集中服务月活动,充分调动科协组织力量走进农村、企业、园区、社区、学校等,开展科普宣传、指导生产、解决难题、精准服务,推动科技服务走基层,助力“四服务”向基层一线延伸。
  2.抱团科普形成科普合力。完善党领导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体制机制,构建党政支持、市场和社会力量等多方参与科普工作的联合协同格局,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积极履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牵头职能,创新科协与有关部门的合作机制,做好各成员单位重点任务分工。开展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科普阅读分享会等品牌科普活动。
  3.完善基层协同推进长效机制。推动各镇(街、区)把全民科学素质目标值纳入相关规划、政策法规、重点任务,将相关指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其他指标同部署、同考核。建设由企业家、学会、媒体等组成的社会化科普工作平台。
  4.激发基层组织和科普志愿者活力。推进并增强镇(街、区)科协、企业科协、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能力与活力,组织基层卫生、教育、农业等各领域的科普志愿者,在文明生活、科学生产、增收致富方面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5.深入推进基层科普行动。进一步发展村、社区科普事业,浓厚村、社区科学氛围,让广大居民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强化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以创建江苏省科普示范社区、省科普惠农服务站、省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为目标,加快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户的建设。
  6.创新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充分利用扬中市科普基地科普教育资源,组织学生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科普专题教育和一次校外科普活动,开展科技制作、科技发明、科技考察等多样性科普活动,重点普及生理心理健康、流行疾病预防、安全避险、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依托科普中国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公民科学素养大赛、青年高校科学营等竞赛与活动,建立有品牌特色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平台。通过择优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探索形成适合我市学生需求和中小学衔接的STEM课程体系,促进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的融合,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在观察、提问、设想、实验等探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创新素养。
  7.着力推进科技惠民工作。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围绕环境保护,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技术和产品。支持创新型乡镇开展宜居、绿色、低碳城镇综合技术集成,打造一批科技惠民示范区域,为绿色能源岛建设提供支撑。
  (二)开展“学术强企”行动
  1.开展学术服务企业发展行动。以市级学会为骨干,依托省级、国家级学会,充分调动科协组织学术资源,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聚焦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助力企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服务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以“智慧学术”精准服务学会和科技工作者。充分依托“企业科协网”等服务品牌,建设面向学会及其会员的网络体系和学术、学者资源的数据库,初步形成线上知识分享的社交新生态。
  3.推动赋能创新协同组织建设。深化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对学会的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学会联合体、产学联合体、企业科技联合体、协同创新共同体等各类平台型组织的协同机制,组织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的建设规范,开展关键技术协同研发和产业化推广活动。
  (三)开展“科技惠农”行动
  1.加快农技协转型升级。建立农 技协协同创新联合体、“农技协+企业”“互联网+农技协”等发展模式,聚合科技、人才、金融、企业、服务机构等科技和社会资源,服务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建立健全农技协培训、认证、扶持体系,培育新时代的智慧农民,着力提升农技协领办人和技术骨干创新创业能力。
  2.开展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面向农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科技人才、农村学校科技辅导员、农村妇女带头人、科普志愿者等开展培训。组建一支农业科技指导员队伍,一对一开展科技入户工作,送科技下乡。推送智慧农民网络平台,开展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
   3.推动科技兴农落地。充分利用我市自然资源优势,依托省级科技园区,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重点开展江鲜生态养殖、秧草种植与加工等新技术研究和示范,带动种养殖户创业致富,促进扬中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三、创新活动形式,满足公众多元科普需求。
  1.常规科普活动常抓常新。全年围绕健康中国、绿色发展、核安全利用、化学工业、垃圾分类、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公众关注的热点主题和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和全国科普日等时间节点打造载体,精心策划大型主题科普活动。各村(社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经常性、社会性科普活动,做到每月一次,不断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和方法,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增强居民的获得感。
  2.科普文艺创作繁荣发展。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支持优秀科普文艺原创作品。表彰奖励社会影响广泛的科普创作者、创作团队,引导支持科研人员和文艺工作者等跨界开展歌曲、相声、戏剧、杂技等形式的科普文创,不断推出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高的科普作品。各村(社区)要动员退休的老同志创作一批科普剧,在村(社区)文艺演出中融入科普元素,不断营造全社会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
  3.科普阅读分享生根开花。通过举办各类科普阅读分享会,引导公众把科普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科普阅读分享活动向村、社区延伸,围绕社会热点焦点和突发应急事件等及时、准确、便捷为公众解疑释惑,破除愚昧迷信,提升正能量。适时开展“科普阅读马拉松”活动,让科普阅读渗透到各类人群,浸润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扬中市科学技术协会
   2019年4月26日